科室简介
重症医学科是研究危及生命的疾病状态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临床医学学科。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重症医学学科的临床基地,它应用先进的诊断、监护和治疗设备与技术,对各种原因导致的一个或多个器官与系统功能障碍危及生命或具有潜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及时提供系统、连续、高质量的医学监护和综合救治,是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危重患者,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症救治的专业科室,是重症医学临床、科研、教学基地。
我院重症医学科成立于2024年11月,是厦门市属现代化ICU之一,在学科带头人李达主任医师带领下具备丰富的危重症患者救治经验和雄厚的诊治实力。重症医学科床位30张,现阶段暂开放10张。科室配备有中央层流净化系统、吊塔设备带系统、单间正/负压病房;拥有国内外先进品牌呼吸机,可进行无创、有创呼吸支持;拥有床边B超、体外膜肺氧合(ECMO)、床边血流动力学监测仪、持续肾脏替代治疗仪、纤维支气管镜、床边即时快速检测(POCT)设备等先进仪器设备。
专科团队
学科带头人李达主任医师,医学硕士,中共党员,长期从事急危重症患者临床救治工作,时刻关注本学科前沿动态专业知识,是院部自省级三甲医院引进的优秀医学人才。擅长各类急危重症患者救治,能熟练开展呼吸机应用、呼吸力学监测、床旁纤支镜、微创经皮气管切开、血流动力学监测及管理、重症超声、颅脑超声、PiCCO、CRRT、ECMO、营养支持、重症康复等技术并具有较高造诣。任广西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急救复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救援协会重症医学分会理事会理事、厦门市康复医学会重症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广西中医药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西抗癌协会肿瘤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广西中西医结合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积极开展医学科学研究、主持医学课题,在各级医学期刊(SCI、中文核心期刊等)上发表医学论文10余篇。多次获年度“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优秀医师”、“医疗卫生工作突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
科室的医护团队成员均具备扎实且精湛的危重症救治专业技能,现有医师 7位,其中主任医师 1 名、副主任医师1 名,主治医师1名,硕士研究生学历者5名,人才梯队建设合理,专业素养过硬,致力于为重症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学科特色
可广泛开展重症循环、重症呼吸、ECMO、重症血液净化治疗、重症血流动力学、重症营养、重症超声、重症康复等器官功能支持治疗,综合实力和多项核心技术可达同级医院先进水平,为呼吸衰竭、重症感染、ARDS、心衰、肝衰竭、肾衰竭、急性脑血管意外、多发伤、危重孕产妇、中毒、休克、糖尿病高渗、酮症酸中毒、消化道大出血及重症胰腺炎等急危重症患者提供综合监护治疗,代表了我院及区域内的先进医疗技术水平,重症医学科拥有丰富的救治重症患者的临床经验和较强的诊治能力。
重症医学科代表性技术
1.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
ECMO是将静脉血从体内引流到体外,经膜式氧合器氧合后再用血泵将血液灌注回体内。临床上主要用于重症呼吸功能不全和心脏功能不全的支持。ECMO能够进行有效地血液气体交换和组织灌注,可通过保护性肺通气,减少呼吸机对肺的损伤;通过降低前后负荷和正性肌力药及血管活性药,使心脏和肺脏得到充分休息,除了能暂时替代患者的心肺功能,减轻患者心肺负担之外,也能为心肺功能的恢复或脏器移植赢得时间,为医疗人员争取更多救治时间。主要适应症包括:
(1)急性严重心功能衰竭患者(心源性休克、顽固性心搏骤停、心肌炎、中毒或感染导致的心脏抑制、心脏移植后的功能衰竭);
(2)急性严重呼吸功能衰竭患者(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大面积肺栓塞、支气管哮喘以及部分需要接受肺移植终末期肺病);
(3)高危心肺手术、大血管手术的体外循环支持;
(4)器官移植支持等待供体。
2.床边血液净化治疗技术:
重症医学科常规开展CRRT治疗项目,针对肾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脓毒症、急性重症胰腺炎、肝衰、中毒等危重患者的救治经验丰富,为危重患者的抢救赢取宝贵的时间,大大提高了生存率。随着技术的发展,目前能开展CVVH、CVVHDF、血液灌流、血浆置换、胆红素吸附、DPMAS、局部枸橼酸抗凝、萘莫司他抗凝等多项先进技术。
3.机械通气过程中纤支镜诊疗技术:
重症医学科开展机械通气过程中纤支镜诊疗技术(镜检、吸痰、灌洗等),是科室开展的常规诊疗项目之一,有效地改善了重症肺炎、长期卧床、长期机械通气患者深部分泌物引流及相关疾病诊疗的问题。
4.床边重症超声检查技术:
床边重症超声检查技术是目前国内外重症医学科开展的重要核心技术之一。该技术快速、方便、直观,评估内容全面,能进行呼吸系统问题(胸腔积液、气胸、肺水肿、肺实变等)、循环系统问题(结构异常、心脏功能、前负荷和容量反应性等)、创伤(FAST)等的评估以及各种穿刺操作的引导(深静脉穿刺、胸腔穿刺、腹腔穿刺、脓肿引流)等,避免危重患者不必要的转运,及时对危重情况进行评估,为危重患者的救治赢取时间。
5.血流动力学监测:
血流动力学监测是ICU单位中非常重要的监测手段,该科是区内率先开展有创、无创以及微创心排量监测的ICU之一,此项监测可以针对危重患者的心脏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及舒张功能进行直观量化的客观评价;结合血气分析,还可进行全身氧代谢的监测,为有效地维持患者全身容量负荷稳定、指导容量复苏提供了直观的循证医学证据。其中脉搏指示连续性心排出量(PiCCO)监护仪是近年来发展的新技术,采用经肺热稀释方法和分析动脉压力波型曲线下面积方法测量血流动力学的一系列数据:(1)前负荷及容量反应性指标:CVP、ITBI、GEDI、SVV、PVV;(2)后负荷指标:MAP、SVRI;(3)心脏收缩功能指标:CI、CFI、GEF、PCCO/PCCI、dpmx等;(4)肺水指标:ELWI、PVPI;(5)氧代谢指标:ScvO2、DO2/VO2及其指数。该技术具有微创性、科学性、简便性等其他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所不能比拟的优点,主要应用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及氧代谢异常的危重患者(如休克、脓毒血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等)。该技术的应用有助于进行更精细的血流动力学管理,从而改善危重患者的预后。
6.有创以及无创机械通气技术:
目前拥有多台由计算机控制智能化多功能呼吸机可提供有创机械通气以及无创机械通气,性能完善、安全性好,有效改善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慢性呼吸衰竭,为危重症患者提供积极的呼吸功能支持。
7.重症营养:
重症患者大多存在营养风险,需给与积极的风险评估及营养支持治疗,对于肠内/肠外营养治疗的标准化、流程化、规范化,可使广大重症患者得到早期、科学、有效的营养支持,为患者早日康复提供坚实的基础。
8.主动脉球囊反搏技术(Intra-aortic balloon pump ,IABP):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是最早以氧供氧耗理论为基础的辅助循环方式,通过主动脉内气囊规律的充气和放气,起到帮助心脏做功、减轻心脏负担、增加心脏与重要器官供血的作用。心脏收缩前一瞬间(主动脉开放时),球囊放气,降低主动脉内舒张末压,减少左心室做功,降低后负荷,减少心肌耗氧;心脏舒张前一瞬间(主动脉关闭时),球囊充气,增加舒张期冠脉灌注压力,增加心肌供氧。相比其他心脏辅助装置,IABP作用效果稍弱,但器械创伤小,并发症少,使用难度低,学习周期短。适应症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在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或手术中暂时支持左心室功能;改善氧供应/需求平衡以减少心肌缺血。